Board logo

標題: 扭曲的母親-上 [打印本頁]

作者: kimi8655    時間: 2010-1-8 21:06     標題: 扭曲的母親-上

  「她痛苦的眼神和不滿像一盆盆污水,劈頭蓋臉朝你潑過來」

  在長春,徐國靜接觸到一位母親,當著很多人說自己兒子不行。開始,徐國靜以為她是中國式的謙虛。

  「我說,我跟你兒子聊過,你兒子有幽默感、愛學習,有獨立能力,喜歡闖蕩世界,這可是一個優秀人才必備的素質啊!那個母親看了我一眼,不屑地說:那算什麼本事,有本事考北大清華,你看他考的是什麼破學校。說到這兒,媽媽眼裡流露出不可抑制的抱怨,瞧了一眼站在她身邊,把頭垂得很低、身高1米75的兒子。」

  北京有個大學生告訴徐國靜:「我最怕我媽不滿的眼神,我總讓她失望,不是我成心氣她,是她無孔不入地提要求。比如她打來電話,我的聲音要是不響亮,她馬上不滿。她下面要說的話和一臉怒氣我都能想像出來。她痛苦的眼神和不滿像一盆盆污水,劈頭蓋臉朝你潑過來,不分場合地點,讓你自卑,讓你覺得對不起她,那可真是一把看不見的軟刀子,紮著你,讓你流血但不敢喊疼。我想浙江金華的徐力,可能就是被她媽媽的軟刀子扎急了。」

  媽媽們總是拿一個理想的目標來套不斷成長中的孩子,可孩子是一個有思想、感情、獨一無二的人。母親將自己的教育理想統統投到孩子身上,不顧及孩子成長的時刻表,不顧及孩子的個性特點,不自覺地重複著過激的、情緒化的行為,用各種方式催促孩子奔向那個目標。一旦孩子達不到,痛苦就會隨時襲來。為了擺脫痛苦,她們要遷怒孩子,把責任歸罪於孩子。

  家庭教育中「女人式的痛苦」,就是這種主觀想像和客觀事實衝突造成的痛苦。徐國靜說,這種女人式的痛苦,一直在媒體上氾濫,反映是情緒化的,缺少理性思考和自我反省。「徐力殺母」後,社會只把目光集中在徐力身上,他是災難的製造者,而沒有理性的呼聲,來喚醒母親們自身的反省。

  「在全國20多個城市講課,我聽媽媽們說得最多的,就是對孩子的不滿,全是孩子的毛病,向我尋求解救孩子的秘方。她們想當然地認為孩子應該是什麼樣的,應該考上什麼大學,至於孩子到底成不成,不管;成不了,就痛苦。」

  我打斷徐國靜的話:「現在都一個孩子,希望全押在一個孩子身上,當然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對,正是我們的主觀願望太強大,導致的痛苦也強大。現在孩子的好多問題,實際就一句話:父母不滿意,隨之而來的就是批評、指責、抱怨。像我一個朋友的孩子考上大學,本來是件高興事,我祝賀她,可她一臉的不高興:棒什麼棒,又沒考上北大清華。」

  「那你對自己孩子就沒期望?」我問她。

  「我最關心孩子的是三條:熱愛學習,心理健康,獨立自主。從女兒兩歲起我就給她記日記,她給我很多,不斷啟發、提醒我,像一面鏡子照出我很多缺點。我們往往嚴格要求孩子,卻不能同樣嚴格要求自已。」

  4歲,女兒學體操,一天回家說不想學了,太苦太累。「我和她爸坐她面前,嚴肅認真地跟她談話,講些遇到困難不能後退之類的大話。」因為退操,「六一節」女兒沒參加演出,徐國靜也沒按時接孩子。

  「那天我採訪,但下意識裡我對她不滿。如果她參加表演,我可能就不會採訪那麼長時間。很久之後的一天,單位報名學車。我交了錢又退了,因為趕上大夏天,又是學大貨。在飯桌上說起這事,我女兒冷不丁來了一句:媽,原來你也是個膽小鬼!

  「我突然意識到,家長再怎麼說大道理也沒用,孩子在看大人怎麼做,身教勝於言教。」

  我又問徐國靜:「孩子小還好辦,離高考越來越近,離社會標準越來越近,你還能撐得住嗎?」

  「我是這樣要求孩子的:只要你愛學習,又懂得怎麼學習的話,媽媽就放心了。一個人有好奇心,有學習的願望,父母一生都不用操心。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只盯著他的成績,看著他學習,孩子一旦對學習不再有熱情的話,會導致厭學,以至於厭倦生命。瀋陽就有8個孩子自殺,這樣等於把孩子一生毀了。

  「孩子不愛學習,一定是有原因的。成人也一樣。任何人都不會不愛學習的,學習是人的本能。假如家長總批評他,老師總打擊他,同學總排擠他,他一定會厭學的。」

  母親們的高標準、攀比心,失望和痛苦,雖然不說,但總會流露出來,孩子會有失敗感,自責,對自已失去自信,這對一個孩子心靈的損傷是很大的。帶著這種心理長大的孩子,總對自己不滿意、不認同。成年後,就算他掙很多錢,當很大官,精神上也不快樂。

  「咱們中國人的不快樂,現在已不是因為缺吃少穿,而是教育帶來的,是病態的。我們總為自己沒達到、沒得到的那個東西而苦惱著、難過著,不斷地自我折磨。」

  徐國靜說女兒上小學一年級時,有天放學回家說:媽媽,我今天考了90分。在徐國靜的印象裡,小學生就要得100分。她隨口訓道:怎麼才考90分,應該得100。你怎麼那麼馬虎,不認真?第二天放學一進門小孩子就哭著說:「沒考好,我只得了98分。」

  「咦,我說98分可以啊。女兒說:可我沒得100分。我知道壞了,在她心裡只有100分是好的,是能讓我滿意的。至於進步了8分,她看不到。我再也不能這樣要求孩子了,否則,她永遠看不到自己的進步,總對自己不滿意。一個人不快樂,是做不好任何事的。」

  講到考試按成績排隊,徐國靜認為這只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心理作用。

  「你想啊,只有少數孩子排前頭,大多數孩子是失敗者;而排在前頭的孩子也不輕鬆,怕自己掉下來,戰戰兢兢的,心裡也是恐懼。中國有個成語故事,特別典型地傳達出這種競爭對人的傷害。」

  趙襄王跟他的馭手學趕車,倆人比賽,在奔跑中,趙襄王幾次跑頭裡,但最終還是落後。他問馭手為什麼最終還是落後?馭手說:你駕車時,心裡沒有車、沒有馬,你的眼睛只盯著我,我跑前邊你著急;你跑前邊,又怕我趕上,你的身心跟馬是不和諧的,怎麼能駕馭好馬呢?這個成語故事就是「爭先恐後」。

  「我們現在的教育,教會了孩子恐懼。應該教育孩子學會全身心投入,不看前後左右,讓自己處於最佳狀態,才會做到最好。」

  「我犧牲了這麼多,付出這麼多,可她呢?」媽媽「唔唔」地哭開了

  到廣州講課時,一進會場,徐國靜就看見她坐在第一排。她說,幾乎所有來廣州的專家講的教育課她都聽了,教育書也買了讀了。為了女兒受最好的教育,她在少年宮附近買了房,儘管房子的格局和價錢都不好。少年宮裡開的課能學的都讓女兒學了,可結果呢?從小特別聰明的女兒,現在上中學了,學習成績非常差,還不聽話。「我犧牲了這麼多,付出這麼多,可她呢?」媽媽「唔唔」地哭開了。

  「這是典型的討債心理。」徐國靜認為。

  實際上,這個媽媽對孩子的愛是變形的,是有代價的。孩子在她那裡沒得到真正的愛,沒得到精神支撐,比如欣賞、讚許、滿意。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很需要這些的。可現在,孩子們不敢期望得太多,這是需要高回報的。

  「愛是一種正面能量,激勵孩子不斷成長。可我們的媽媽們,用愛的旗號、愛的面孔、愛的語言,把孩子推向反面,把孩子破壞掉了。破壞了孩子的興趣,破壞了孩子的夢想,破壞了孩子向上的熱情和動力,他們學、他們做,僅僅是因為父母喜歡,為滿足別人而做,而非內在需要。」

  徐國靜自己一直對一個孩子非常惋惜。男孩兒5歲時她就認識,喜歡捏小泥人,大拇指大的小人,他能連盔甲上的釘、扣都捏出來,很逼真,很有天賦。小學時參加比賽,他幾分鐘就捏出一個「牧童短笛」,得了個一等獎。但孩子父母一定逼他學數學,最後他考上了一所大學數學系。

  我說:「可能他爹媽覺得捏這些玩意不能當飯吃。」

  徐國靜接著講:後來孩子告訴我,徐阿姨,我真是不喜歡數學,而且學不好,和別人花同樣時間,別人會了可我還是不會。「雖然他現在按父母心願上了數學系,但我敢肯定,這孩子學得不開心,而且不會有成就。像這個孩子,已經顯露出才能,父母可以往這上培養,將來可以往美術、藝術設計上靠,照樣有飯吃。」

  「我們的教育太現實、也太痛苦,只看分數。我們好多家長在幹什麼?他們一定要把孩子的才能毀了,去幹他們認為有飯碗的事,孩子感覺不到快樂的事。而父母的責任是發現、開發孩子的才能,多創造條件,最後把孩子的才能與社會需要結合。」

  我替當爹媽的辯白道:「連自己有什麼才能也不十分清楚,怎麼能發現孩子的才能呢?」

  「我們教育的很大問題就在這:對孩子的成長規律、才能、潛力都不瞭解,只是按照大人的主觀願望去規劃孩子。這就是不尊重生命,不把孩子看成是獨立、與眾不同的人。如果你發現不了孩子的才能,可以多問問孩子,孩子最瞭解自己。感到學得吃力就是有問題,學得輕鬆愉快,就說明有興趣。」

  徐國靜總結母親在家庭教育中的錯誤定位有:討債者、犧牲者、追趕者、鞭打者。

  表現出的焦慮症狀有五怕:

  一怕孩子閒著,把孩子時間佔滿了才心裡踏實;

  二怕孩子玩耍,把孩子攥在手心裡,衝突隨著孩子的成長不斷激烈;

  三怕孩子出錯,盯著孩子的錯誤,放大孩子的錯誤,以反覆提醒孩子的錯誤為教育手段;

  四怕孩子吃虧,教孩子一些錯誤的、大人的人際交往方法;

  五怕孩子失敗,學習成績、考試名次像戴在孩子頭上的緊箍咒一樣,讓孩子每天戰戰兢兢地面對一切。

  父母總跟孩子做這樣的想像推理:「你在班上要考不了前三名,就考不上重點高中;考不上好高中,就考不上重點大學;考不上重點大學,就沒有好工作;沒有好工作,就得不到高收入;得不到高收入,就過不上幸福生活……」

  一個福建的中學生告訴徐國靜:「我現在特怕考試,每次考完,都提心吊膽地怕知道自己的名次,排到前邊,我媽就千叮嚀萬囑咐:下次還得往前衝;排後面,我媽就換湯不換藥地說:完了,排得這麼靠後,能考上重點高中嗎?考不上好高中,能考上重點大學嗎?從小學到高中,12年下來,一個人一直聽這樣的嘮叨,要不怕考試才怪呢?更可怕的是,這種推理和提醒已經徹底地灌進了我的腦子裡,我現在不論做什麼事,出一點兒差錯就緊張得要命,會立刻聯想出一大串可怕的後果。」

  焦慮,成了家庭教育裡的一種自然氛圍。母親的焦慮,幾乎天天在家庭裡重演,而且,這種焦慮情緒不僅在家庭裡相互傳染,也在社會上相互傳染著。

  「為什麼家長老是反對女生和男生交往?而且有時還會跟蹤你,我現在好怕,有時候很想死」

  有一次在西安,一個家長走到台前,十萬火急的樣兒:徐老師,我外孫考上重點高中,因為跟一個女孩子通信,被他爸媽發現,千方百計要切斷他跟女孩的關係。結果,孩子現在高中也不給你上了,父母把他反鎖在屋裡,不讓他跟外界有任何聯繫。

  「我們這個家,不就完了嗎?」老人哭訴道。

  徐國靜說:「我經常問自已,一個人一生什麼最重要?一個人20歲不會外語、電腦可以學。可是,一個人從20歲開始才學習愛,就很難了。一個不會愛別人的人,又怎麼能愛自己?我們太害怕孩子有感情,一發現孩子有異性朋友,就恐懼不安,要想盡辦法切斷禍根,完全不顧及孩子的人格和尊嚴。」

  她又講了這麼一件事:

  在安徽的一天下午,徐國靜在湖邊看見三三兩兩的中學生挎著書包,悠閒地坐在橋墩上發呆。她感到好奇,正值考試,他們怎麼這麼閒?

  「學習不緊張嗎?」徐國靜問孩子們。

  「不緊張。」

  「遇到不高興的事了?是學習?是考試?」全搖頭。

  一個穿紅衣服的女孩說:「是因為處朋友。」

  「女朋友,還是男朋友?」

  女孩的眼淚開始在眼圈兒裡轉。

  「你需要幫助嗎?」

  還是搖頭,像一種習慣,習慣拒絕。

  「沒人能幫我們?」女孩的眼淚流出來。

  「我女兒和你們一樣大,也有你們這樣的煩惱。」徐國靜給她們講了自己女兒的一些事。

  有天看電視,歌星蔡國慶正在表演,5歲的女兒張口一句:媽媽,他真漂亮,長大我要和他結婚。徐國靜嚇了一跳:這麼小的孩子怎麼就往這上想。女兒看出來了,恐懼地說道:我再也不說了,說了媽媽不高興。

  「我意識到了孩子知道,如果她流露真實感情,大人就不滿。我趕緊說,不會不會,等你長大結婚,媽媽還要送你好多禮物呢。我想讓她放鬆,鼓勵她,流露真情是不會受懲罰的。」

  我問:「童言無忌,說說無礙。可她現在17歲,假如你突然發現她正跟一男生交往,會怎麼反應?」

  「我女兒不會不告訴我。在孩子不危險的階段,父母要是總嚇唬、不滿意,那孩子將來可能就背著你。我和女兒是開放式的,我理解這種感情,很正常,我跟她已結成了同盟。每隔一段時間,就有這種事發生,她都會自然流露出來。她還給我上課:媽媽,你們那代人跟我們這代人,說愛的意思是不一樣的,你們說到愛,就是要結婚;我們說愛,就是比喜歡多一點,比好朋友再好上那麼一點,你甭擔心了。」

  「我慢慢悟出來:父母跟孩子間就好像有一根線連著,笨的父母把這根線死死攥住,把孩子拽得緊緊的,沒有一點兒空間和自由;而開明父母手裡的這根線,若隱若現,孩子感覺不到。重要的是要保持溝通渠道。你只有真正瞭解孩子的情況,才能幫助他。而這種溝通是在他小時就建立起來的。信任很重要。如果溝通不暢,家長只盯著孩子的成績,像個督學跟監工似的,會越來越不瞭解孩子。長大了,孩子跟父母也沒話說,只會越來越遠。

  「其實孩子戀愛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也是發現自我的過程,愛別人,也是愛自己。可媽媽們,馬上就想到會不會耽誤學習、會不會吃虧、會不會上當等等,總是想到不好的一面,發掘負能量。」




歡迎光臨 258!Game!!王朝 (http://258xd.com/discuz/)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