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選擇

  大凡學哲學的人,都會沉浸於一些人生最根本最基本的問題,被思辯的重重矛盾所折磨,發出一些震撼人心的質問與吶喊,比如:

  今天晚上誰做飯?

  誰去洗衣服,又是誰去洗碗?

  明天去超市買什,頭頂的星空還是內心的道德法則?

  這些問題,把我們引向更高更遠的境界,使人深邃、使人厚重,慢慢地變得像真的一樣。

  談到買頭頂的星空還是買內心的道德法則,本質上就是一個選擇問題。有的喜歡買一斤星空炒個空心菜,有的喜歡稱二兩道德法則發點海蜇皮,都是一般的市民,資源總是稀缺的,永遠符合經濟學的基本假設,並向經濟學家們提供持久與充沛的職業安全感。資源有限,就需要選擇;資源太多了,其實更加需要選擇。世間的事都大抵如此。不是這個,就是那個;不是to be,就是 not to be 。人生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一連串選擇的過程,環環緊扣,滾滾向前,有去無回。

  To be,or not to be?哈姆雷特,這個憂鬱敏感的瑞典王子,牙疼般地喃喃自語。

  一千種場景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買還是不買?賣還是不賣?嫁還是不嫁?娶還是不娶?要還是不要?說還是不說?殺還是不殺?偷還是不偷?逃還是不逃?留還是不留?——每一個人,注定在有生之日的每一天,都反反覆覆永無止境地經歷著這樣的質問,無奈地喃喃自語。

  如果這些喃喃自語在一瞬間同時迸發出來,那就簡直是狂風萬里、雷霆咆哮。就像歌手何勇深深吸入一口北京大街小巷的滾滾廢話,走上舞台,呼出一聲怒吼:"吃了嗎?"

  我相信,《哈姆雷特》之所以能久盛不衰、紅遍全球,就是因為它道出了全世界人民的心聲。每個人的心中都埋伏著一個哈姆雷特,優柔寡斷、朝三暮四、瞻前顧後、心猿意馬,被日常生活的N個選擇折磨得心力交瘁。

  選擇的過程就是放棄的過程,選擇一種可能性,等同於放棄了其它的可能性。這一邏輯帶來了一種巨大的困境:選擇越多,失去越多,後悔越多,痛苦越多,就像泰倫斯所描繪的"我周圍都是洞,到處都止不住地在流失"的狀態。電影《海上鋼琴師》中的琴師1900選擇終生留在船上,沒有走下甲板哪怕一小步,哪怕是為了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戀愛,因為"鋼琴有88個琴鍵,它是有限的,我能用有限的琴鍵奏出無限的音樂。但是城市的街道卻有千條萬條。"這種沒有盡頭的太多的選擇讓他恐懼。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Dianiel Kahneman的研究表明:失去100元錢帶來的痛苦,遠遠大於得到100元錢帶來的滿足。可能得到什麼的希望,根本無法安慰和撫平可能失去什麼的不安。我們以為增加資源、改善處境,就能減少原來無從選擇的痛苦,就能增加幸福。結果卻恰恰相反。一如所羅門王古老的感歎:積累知識就是積累悲哀。增加選擇實際上也等於增加悲哀。

  對於具有批評精神的選擇者來說,每一種選擇都有飽滿欲滴的後悔理由:做弱者,多不得好活;做強者,多不得好死。做名人,無法過自己的生活;做平民,無法過別人的生活。做男人,壽命短;做女人,青春短。何勇也又唱道:"交個女朋友 ,還是養條狗。"

  塞涅卡說:如果對方比你弱,就饒了他;如果它比你強,你就饒了自己吧。我們在難以選擇的時候,也有幾種饒了自己的辦法:

  一是把選擇的權利交給別人。為了緩解選擇的痛苦,我們設立了一些疏導機制,比如創設了領導這樣一種東西。領導不能吃、不能穿、也不能隨便睡,它的用途就是幫助我們選擇。聰明而富有智能的人永遠是有的,但聰明人往往太容易看清每一種選擇的荒誕本性和每一種選擇之後的艱難處境,所以他們可能比一般人更加不願意作出選擇。於是,我們需要委託一些不太聰明、比較固執、略為有些愚鈍和麻木的人來擔任領導,把選擇的麻煩差事交給他們。然後,無論他們做出什麼選擇,我們都一方面可以享受這種選擇帶來的好處,另一方面可以痛快淋漓地論證與指出這種選擇的壞處。由於領導的存在,我們既實現了選擇,又避免了選擇的壓力,而且可以證明自己總是對的。一舉三得,一槍三鳥,不亦樂乎。這一方式另外也常見於女性對男友或丈夫的應對策略,把決策權交給男人,同時自己保留永遠的批評權。

  二是不選擇。不選擇本身也是一種選擇。在戰場上,無論你做什麼,包括什麼也不做,你都可能中彈。和其它的選擇一樣,不選擇這樣一種選擇,也有高層次與低層次的區別,雖然看上去很相似,走在最前面的和落在最後面的都是孤獨的。低層次的不選擇是把自己放到純粹的概率之中;較高層次的不選擇,是對已經不可避免的選擇的坦然接受;最高層次的不選擇,則意味著你已經跳出了原有的小選擇的規則之外,跳到了另一個大選擇的平台——你讓我在刀劍棍棒之中選擇,我不選,因為我已經有了槍;你讓我在機槍步槍手槍衝鋒鎗之中選擇,我不選,因為我已經有了導彈。有些人一輩子聰明伶俐,在所有的選擇中從不吃虧,但最後往往發現,自己已經被對手遠遠拋下,因為他一直只是在關注同一個層面的選擇。在政治和軍事的較量中,更是如此。就像美國和越南的戰爭,美國幾乎打嬴了所有的戰鬥,但是輸掉的卻是整個戰爭。

  三是隨便選擇一個。拋一個硬幣,正反的機會各有一半,如果你此時為選擇正面還是反面而苦苦思索、苦苦選擇,想破了腦袋、想穿了肚腸,似乎有些搞笑,但這確實就是廣大群眾日常煩惱的主要品種。絕大多數的選擇,多屬信息不完整選擇,你舉十個支持理由,我說出十個反對理由,都像到菜場買菜那麼容易,於是雙方就在腦袋裡大打出手,甚至變成了大規模群毆。對於這一類選擇,想一兩遍和想一兩千遍的結果並不會有實質性的區別。這時,如何選擇反而比選擇什麼更加重要。尤其對那些生活事業中所謂的關鍵選擇,"隨便選一個"更是真諦所在,因為它們最終的結果,根本不是你選出來的,而是你選擇以後做出來的。阿東的漫畫上寫著:"好女人常對我們說:別胡來;壞女人常對我們說:怕什麼。不管是好女人說的還是壞女人說的,都是我們這樣的壞蛋百聽不厭的。"隨便哪個,都真好。

  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在於:只要決定了某一種選擇,從長遠來看,任何選擇總是對的。一旦選擇成為事實,它就會進而產生一系列的事實,最後這些事實就鋪天蓋地完全籠罩你,並且使你自己也成為事實的一個組成部分,你不可能再去否定它,因為否定它等於否定你自己。汽車靠左行使還是靠右行使?都有各自的道理。但一旦決定了,逐漸地,車輛規格、道路設置、交通設施、法規制度、行為習俗......都會依據這一決定而成為存在的事實。這時候,再去討論到底應該左行還是右行,就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也就是說,無論當時選擇左行還是選擇右行,若干年之後後,都是對的。我們可以以詩意的心態去欣賞茨威格的《人類群星閃耀時——決定人類歷史的10個瞬間》這樣的故事,感歎歷史的命運怎樣地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但是,假如你真的能改變歷史,能作出一些你認為更加合理的調整,代價是:你現在的生活馬上消失,你被投入陌生的民族、陌生的語言、陌生的氣候、陌生的習俗、陌生的文化和法律......相信沒有人會願意。

  寫到這裡,看到電視裡正在播放《百萬富翁》的有獎問答節目,非常顯然,它的賣點絕不在那些普遍比較愚蠢的問題和答案,而是參與者不得不去選擇的充滿壓力和痛苦的過程。絕大多數的參賽者都像衝過一片開闊地的士兵那樣,或早或晚地倒在了衝鋒途中的某一個地方,觀眾們旁觀著這種持續的痛苦和死亡,並且為自己同樣的處境而深感敬畏。從這種意義上來說,《百萬富翁》節目和《哈姆雷特》一樣,屬於經典的悲劇,效用都在於通過展示無可避免的失敗從而昇華我們的情感。當然它也會在極其偶然的情況下演出失誤,因為某個參賽者的最後成功可能無奈地墮落為喜劇。
返回列表